PPP模式自2014年诞生以来,曾经大热也曾经跌入谷底。在经历了6年的发展后,PPP模式终于日趋成熟,成为政府可动用的常规模式之一,不再“自带光环”。
要做成一个PPP项目,通常需要政府、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的合力协作;因此,PPP的冷暖不仅反映地方财力,还是市场融资的风向标。在2016-2017年的PPP大幅扩张中,融资环境的宽松是最大的推手;同样在2018-2019年去杠杆、清理影子银行的大环境下,PPP的热度随之大幅降温。
从融资上来看,影响PPP项目的主要有两个维度。
一方面是项目回报率与市场资金的利差。
当项目中的建设内容多过运营,那么自然要考虑项目投资的利差。如果PPP项目的回报率高于同级融资平台的融资利率,以及市场融资环境相对宽松,那么PPP模式自然大受追捧;或者市场资金已经宽松到一定地步,缺乏足够的合格资产,那么PPP模式也不失为一个资金的好去处。
近期PPP模式的逐渐复苏,实际上正是说明市场资金日趋宽松,开始缺乏可投资的资产。
另一方面是PPP项目再融资的空间。
PPP项目的周期一般长达10-30年,过于长的期限自然限制了很多资金的进入;因此PPP项目的再融资是非常重要的,直接影响到PPP模式的发展。在这一轮改革中,基建资产的再融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,PPP发行ABS、基建REITs进行再融资的前景有了大幅改善,使得市场又开始重新关心PPP项目资产。
因此,这一轮PPP能复苏到什么程度,与再融资的发展密切相关;对于当下的基建投资来说,虽然PPP已不再是主流模式,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,是市场变化的重要风向标,值得持续关注。